旧版红网入口
服务报道 首页  新闻速递

我校举行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发布时间:2021-04-25 03:33:14
内容来源:校团委


 

312日,暨南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首届港澳台侨学生专项赛)决赛暨优秀作品大展示在石牌校区图书馆举行。

学校党委副书记孙彧出席决赛并讲话。他指出,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他希望各单位注重学术导向,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立足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他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擦亮暨南金字招牌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孙彧参观指导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和参赛学生数量双双创新高

决赛当天,来自三地五校区的157个团队汇聚一堂,以饱满的热情,向广大师生展示了学术科技创新成果。自202010月本届竞赛启动以来,共有近800件作品参赛,累计参赛学生近4000人、指导教师600余人,参赛作品和参赛学生数量双双创新高。

各团队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视频和科技发明实物演示等方式,介绍了自己的创新作品。与会领导参观了作品并与同学们交流,评委对作品进行了现场问辩和评审。管理学院本科生花梓榕(中国台湾籍)是台湾地区环保教育经验可行性分析作品负责人,她因疫情原因还未返校,孙彧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指导,并向她致以亲切慰问。

为了让广大师生更直观地了解挑战杯竞赛,本届竞赛特别设立公开答辩环节。“‘城市矿产何处安放作品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本科生黄心镱(中国香港籍)展示了团队对某市建筑垃圾处理问题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更是一次自我突破。黄心镱说。这是一支内地学生和港澳学生相结合的团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同学围绕建筑垃圾处理开展调研并寻求解决方案。她说挑战杯是一趟学术之旅,更是学术规范的大讲堂。

基于可见光定位的运输机器人团队则带着研发的产品在现场进行展示。作品负责人、理工学院本科生魏展航表示,团队致力于研发运输机器人,希望借此节约人力并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更多安全保障,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挑战杯”决赛公开答辩)  

创新设立首届港澳台侨学生专项赛

比赛现场举行了暨南大学2021年港澳台侨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授旗仪式,孙彧为学员代表授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创新设立首届港澳台侨学生专项赛,作品负责人由港澳台侨学生担任,同时团队成员中的港澳台侨学生人数占团队总人数的一半及以上,旨在进一步促进内地学生与港澳台侨学生之间的交流融合,共同提高学术科技创新水平。此次专项赛共吸引45支团队参赛,近200名港澳台侨学生参与。

我们团队有7名同学,其中有3名内地同学、4名港澳学生。”“自动化薄膜电池装置作品负责人、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生谢彬华(中国香港籍)介绍道。他表示,我们团队在参赛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已与相关公司达成初步协议。谢彬华说:组建团队参赛,除了能够互相交流学习之外,还能够让我们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年创新力量。

从一个想法的萌生到做出切合实际、可实施的实验方案,需要不断的思考,在参赛过程中我得到了能力提升,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希望能真正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环境学院硕士生张敏娴(中国澳门籍)说。她表示,在项目申报、展示、答辩环节中,不仅提高了自己问题分析的能力,更让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挑战杯”校赛决赛现场)  

硕果累累,在挑战中收获成长

参赛作品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涉及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六个学科领域,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则涉及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等五个学科领域。作品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在答辩时,抱着学习的心态和其他团队的同学聊了很久,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启发。化学与材料学院本科生万子龙说。他们团队致力于新型可选择性吸附内毒素的聚醚砜纤维的制备,曾获广东第九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高分子赛区一等奖、总决赛二等奖,发表1篇论文,并获得暨南大学本科生科研论文奖。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么多同学投入到学术科技创新中来,有很多好的项目,后期我也希望能够指导更多团队参赛。参与评审的老师说到。各参赛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4篇、SCI论文(含SSCI/CSSCI论文)107篇,申请(含授权)各类专利4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