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以下简称“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立项项目名单。我校24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批立项,其中有9项重点项目,共获批专项资金64.5万元,获批立项项目和专项资金数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成绩的背后,是校团委数年来支持青年学子进行科技创新的决心和行动力。就像是登山路上一应俱全的大本营,校团委也为众多怀揣梦想,勇攀科研之峰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各种支持和保障。
“真的很开心,有了这笔资金支持,我们的项目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更安心地做科研了。”来自化学与材料学院2018级的谭莉慧同学,是《用于止血和促修复的甲壳素功能敷料的产品开发》项目的学生负责人。最近,她和团队的项目获批为2020年“攀登计划”重点项目,有6万元的立项资助。
(专注科研的暨南学子)
强补给:专项经费支持
为激发全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通过科研实践锻炼培育大学生原始创新能力,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财政厅于2015年设立了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并于2020年将其更名为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该专项资金是广东省政府每年从财政经费预算中划拨专门用于培育提升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专项资金。
“攀登计划”申报项目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三大类,每个类别有“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两个等级,每个项目组可获得最低1万元最高6万元的经费支持。由专家团队围绕项目科学性、开创性、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确定立项等级和资金分配方案。
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个给青年学子“谋福利”的机会,学校团委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广泛宣传发动,加大了学校层面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帮助更多的学生项目在“攀登计划”中脱颖而出。5年来,累计共有1076个项目参与申报,参与学生5000余人。截至目前,我校共有129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有33个重点项目,共获批专项资金307.5万元。
2016届医学院毕业生黄文清作为2015年首批“攀登计划”参与者,对此有很深刻的体会。他说:“学校有专人指导我们填写项目申请书,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还有专业老师进行全程指导,陪伴着我们从科研小白一路成长起来。”
在黄文清的科研起步阶段,“攀登计划”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资金上的支持,解决了我们的很多实际问题。”他所在的“攀登计划”项目团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团队成员发表多篇SCI论文,获广东省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等。项目成员的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为继续深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实验室里的暨南学子)
近年来,校团委每年专门划拨100万元,用于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优质项目不仅可以获得“攀登计划”立项机会,学校也会根据考核结果为其提供进一步的经费支持,除了提高对项目整体的资助力度,还加大了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一系列措施的推进,更好地激发起学生们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
定方向:专家导航把脉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青年教师方俊彬曾担任 “攀登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2013年刚到校任教不久的他,就带领学生申报了校级“挑战杯”项目,并获得4000元经费支持。正是这笔启动资金,让他们得以开展“四旋翼无人飞行器”与安全监控辅助系统的相关研究。随后,方俊彬和学生们又在此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多个项目都成功获得“攀登计划”的立项支持。
“方老师作为我们项目的指导老师,在专业上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很愿意指导本科生,每周都和我们开会讨论项目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做科研。”2019年被保送至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的李戎,大一时就加入了方俊彬指导的“攀登计划”学生团队。和方俊彬一样,学校累计共有近千名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攀登计划”项目申报,其中共有113位老师指导的项目成功立项。
为了保证“攀登计划”的项目质量,团广东省委组建了一个由300多名高水平专家学者组成的省级评委库。学校团委也力争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指导+全过程管理”,定期组织专家评委对项目进行逐一点评和指导,还时不时直接深入院系进行检查。各领域专家全程对项目进行导航把脉,帮助学生团队在正确的方向上继续科学攀登之路。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2018级硕士生林娜所负责的“攀登计划”项目,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就得到过多位专家评委的帮助。“王子成老师建议我们将‘故事’转换为理论,对基层治理建言献策,服务于社会。蔡立辉老师指出了我们在进行项目展示时应突出的重点,还耐心指导我们答辩技巧。这些都是很实际的建议,对项目帮助很大。”最终,林娜和同学们带着在“攀登计划”培育下已经日趋成熟的项目,参加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一等奖。
“‘攀登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拔机制,能够筛选出真正优秀的项目。指导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追踪,参与其中的同学也能获益良多。”方俊彬明显感受到,这些年,自己身边主动参与科研实践的同学变多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立项,不仅有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还有专业老师的全程跟踪指导,这对很多同学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
蓄后力:传帮带调动热情
“我加入‘攀登计划’项目组时,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2015年刚进入理工学院就读的李戎,偶然得知师兄为申请“攀登计划”招募人员,因为对可见光通信研究颇有兴趣,她就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也正是这次报名,帮助她早早打开了科研实践的大门。
“我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就跟着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学习。”经过持续的研究,李戎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她所在的项目组,一直在不断吸纳新鲜的成员,更多低年级的本科生也有机会加入其中。李戎也像当年带领她的师兄师姐那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师弟师妹们。
正是在“攀登计划”的扶持和项目成员的坚持下,李戎所在的项目不但充满生命力,还不断被延伸拓展,衍生出相关领域的更多优质项目。成员们也都收获了各自科研攀登之路的一个个里程碑。项目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A1类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广东省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等,多人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学校这几年创新氛围越来越浓了,这应该和一届届同学通过‘攀登计划’积累下来的传帮带传统有关。”李戎说:“很感谢‘攀登计划’,随着项目的实施,我和团队成员也都在成长,大家纷纷走上科研之路,去攀登属于我们的下一个山峰。”
(开展科研实践的暨南学子)
除了鼓励同学们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增强项目生命力,校团委还会定期举办“攀登计划”和“挑战杯”的面对面宣讲会、创新创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邀请立项(获奖)项目的指导老师和同学分享经验。这些措施很好地调动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为科研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储备力量。
重未来:完整闭环服务青年学子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青年大学生,校团委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学术科技节为载体,以“攀登计划”和科技创新训练营为平台,努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挑战杯”竞赛一直被视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盛会”。自2011年以来,暨南大学“挑战杯”等竞赛立项项目达1800余项,直接参与学生人数超万人。通过校级、省级和全国的各级竞赛磨炼,学生项目变得日益完善和成熟。
如果说“挑战杯”是真刀真枪的练武场,那学术科技节就是学子们各展其能的大擂台。我校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即将举办第二十一届,设有竞赛、讲座、展览和论坛四大类百余项活动。学术科技节注重日常学术熏陶,强调科技含量,活动的参与范围更广。
“攀登计划”作为优质项目的前端培育基地,不仅有专项经费支持、专家导航把脉,还有细致到“结项绩效清单”的严格管理。这些都让“攀登计划”得以向“挑战杯”等竞赛输出优秀项目,也为项目的后续深入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2017年5月,校团委又创造性地开办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提前选拔、培育有科研潜质的学生。训练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实习、项目研究、导师领航四大模块对各学院选拨推荐的优秀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系统培养,为“攀登计划”“挑战杯”等提前储备人才。
经过多年的探索,校团委构建起以上四大开放平台,形成“扩大参与、定点培养、项目实践、深入孵化”的完整闭环,为青年学子创新创业提供各类服务。只要青年学子有兴趣,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创新舞台。
在这个服务闭环中,承担着培育项目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无数学子梦想的“攀登计划”在暨南大学落地虽然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在团省委和学校的支持及项目团队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现已结出累累硕果。
我校“攀登计划”获批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自2015年以来,累计发表论文171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15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37篇;累计获批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在“挑战杯”广东省赛中,累计获得特等奖1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在“挑战杯”全国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一批又一批的暨南学子参与其中,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郁的学术科技氛围。